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个体小,隐蔽性强,危害性大,防治关键期短,一旦防治不及时,将会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为实现对今年小麦吸浆虫的精准防治,3月底4月初我站组织各县(市、区)对小麦吸浆虫进行了淘土调查,发生区虫口密度平均在0.1-2.3头/样方之间,平均1.24头/样方,低于常年,比去年高0.67头。隆尧县对全县12个乡镇、60个村、180块麦田、400个土样进行淘土调查,平均2.3头/样方、最高21头/样方,与去年持平。平乡县平均1.94头/样方、最高13头/样方。预计今年我市小麦吸浆虫总体中等程度发生,局部偏重,发生面积约200万亩。
结合小麦生长进度、气象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中蛹期防治适期为 4月16-22日;成虫防治适期为 4月25日-5月3日。
从今年淘土调查看,大部分县市吸浆虫虫口密度明显降低,但隆尧、平乡县局部地块出现超过10头以上样方,另外由于今年大部分县市取样数量少,代表性不强,因此小麦吸浆虫在局部出现危害重的地块可能性非常大。特别是4月12-13日大范围的降雨,对吸浆虫幼虫的集中出土非常有利。据气象部门预报,未来10天全市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有利于小麦吸浆虫的化蛹和出土。因此,各地要高度重视今年小麦吸浆虫的防控工作,决不能掉以轻心,要明确专人对吸浆虫在土壤中的上升活动情况按照测报规范的要求,继续做好系统监测,及时发布病虫情报。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宣传防控技术,科学指导防治。要大力开展统防统治,及时开通咨询电话,解答防治中出现的问题。要抓紧备足药源,积极做好小麦吸浆虫防治的各项准备工作。
防治策略:每小方土样(10×10×20cm)有虫蛹4头以上的高密度发生区要重点抓好中蛹期土壤处理和成虫期喷药防治两个关键环节,一般发生区做好成虫期喷药防治即可。
防治方法:
(1)中蛹期。在小麦孕穗期,亩用5%毒死蜱颗粒剂或5%辛硫磷颗粒剂1公斤,拌细土20-25公斤配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地表,撒毒土后及时浇水可提高药效。施药应在上午10点以后田间无露水时进行,要将粘在麦叶上的毒土及时用扫帚、树枝等扫落到地上。
(2)成虫期。小麦吸浆虫成虫畏强光、高温,常以早晨和傍晚活动最盛,所以调查成虫和喷药防治的最佳时间是明朗无风的7-10时和15-18时。在小麦抽穗达到50-70%时,每10复网次有成虫25头以上,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头以上成虫时,抓紧选用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氯氟·噻虫嗪等农药进行喷雾防治。重发区可每间隔3天连续用药2次,确保防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