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琢)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况在《劝学》开篇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己。”寓意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读书使人睿智,全民素养的提高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也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命运。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66本,阅读方式趋于数字化,一些上班族以“忙”为借口与书绝缘,着实令人忧虑。 从书本中汲取知识营养。“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如果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过于功利,那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则毋庸置疑,因为毕竟书本是知识的海洋,它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强大,让我们走的更远、飞的更高。读书时不我待。如今是信息时代,竞争社会,科技进步一日千里,不读书学习就会被前行者甩在身后,甚至被淘汰。正像卡尔·波普尔所说,“假如世界毁灭了,图书馆还在,很容易重建世界,如果图书馆没有了,我们就会变成原始人。” 努力培养阅读兴趣。爱读会产生主动性,直接决定着学习效果。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贤者对话,能够增强人的高度、宽度和厚度,可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他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因此,我们要珍惜大好时光,发扬“钉子精神”,抽出时间和精力读书学习。其实,读书就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生活,徜徉在知识的天地里,去放飞、去品味,像蚕食桑叶一样,在享受中成长、提高。诚然,我们的确处在一个快节奏社会,逐利倾向让我们压力山大,有鉴于此,我们更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选择地读书、读好书、读懂书。 学海无涯苦作舟。“三更灯火五更鸡”……应该说学习是辛苦的,绝非闲庭信步,需要积跬步、积小流,方可至千里、成江海。古有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骨之说,可见学之不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因此,学习需要砥砺前行的恒心和毅力,挑战自我,不吝汗水,坚持下来才能行稳致远。 从书本中寻找更多的选择。读书当然是有目的的,从大处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往小处讲可以给自己多一种选择,从而抓住机遇,改变命运。周恩来在南开大学读书时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呼唤,体现了他的情怀与担当。每个人都渴望获得成功,并为此寻寻觅觅、奔跑不止,然而须知:成功的路径有很多,就看你如何选择,但无论如何选择都离不开对目标孜孜不倦的追求,那么支撑实现目标的力量源泉就是知识、是能力、是作为。 知行合一才能推动事业发展。用好书是读好书的最终目的,所以,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实现创新发展。构建书香社会,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离不开知识的更新、实践的深入、能力的提升。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把论文书写在太行山上,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每年在山区“务农”超过200天,研究推广农业科技,帮助农民增收28.5亿元,带动10万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富岗苹果、薄皮核桃等名牌产品均出自他手,可谓知行合一的楷模。 虚心好学、注重方法、吃得了苦头、汲取知识的营养,并做到学用结合,才能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才能收获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